韩泽广团队阐述中药单体华蟾酥毒基抗癌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1/12/01

       韩泽广和何昆燕协同其他科技人员致力于研究传统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并构建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平台,目前已建立多个基于特定药物靶标的体内外高通量筛选体系,用于阐明传统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从中发掘新型靶向药物。

       该团队在靶向EGFR抗肿瘤中药单体筛选中发现的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可特异性抑制EGFR过表达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二者均为传统中药蟾酥来源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通过结构构效关系分析多个不同修饰的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显示其中华蟾酥毒基的特异性和作用效果最佳。该化合物不仅能抑制高表达野生型EGFR或突变体EGFRvIII的多种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而且也能抑制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细和肝癌细胞增殖,更为重要的是该单体对EGFR抑制剂不敏感的EGFR突变肺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仍然有效。体内外的研究证实该单体特异抑制EGFR及其下游分子STAT3、AKT、pS6的磷酸化,从而阻止细胞周期于G2/S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实现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移植瘤小鼠生存期。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镇痛、消炎、麻醉、抗肿瘤等作用。华蟾素注射液为中华大蟾蜍皮的水溶性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利水消肿等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蟾蜍甾烯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的抗癌活性成分,然而具体哪种成分对哪种类型的肿瘤有效不清楚,限制了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药用价值。该团队的研究工作阐明了蟾蜍甾烯类化合物华蟾酥毒基特异抑制EGFR阳性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从而精确定位华蟾酥毒基对EGFR阳性肿瘤的有效抗癌作用,为开发该类化合物用于EGFR阳性患者的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实践基础。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1月29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杂志。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何昆燕为第一作者,韩泽广教授、何昆燕副研究员和杭州未来科技城肿瘤免疫研究中心侯尚伟研究员为本研究的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doi: 10.3389/fphar.2021.775602。

 

 

稿件来源:韩泽广课题组

图文编辑:王华瑶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分享到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电话:021-34206059